吃对了,脸色红润不是梦!这9种食材是“补气血”的黄金组合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情况:明明睡得也不晚、饭也吃得不差,但就是总觉得脸色发黄、没精神,一照镜子,整个人气色暗沉,仿佛失去了“精气神”。其实,这很可能是气血不足在作祟。
想要从根本上改善气色?饮食调理是一条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路。今天就带你认识9种不太常见,但在传统中医食养中有记载、在现代生活中又容易被忽略的气血黄金搭配!
1. 紫苏子——小种子,大能量
紫苏子味辛性温,很多人只知道它做调味品,却不知道它其实是个“藏着补气小机关”的宝藏食材。它富含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质,适当食用能养肝护脾、活血理气,尤其适合气虚又兼有轻度寒湿的人群。
2. 白扁豆——脾虚人群的“好朋友”
它长得像豆,吃起来像药。白扁豆被古代称为“延年豆”,既能健脾益气,又能化湿醒脾,特别适合那种一到阴雨天就提不起劲、舌苔厚腻的人。煲汤或炖粥时加入,补气效果温和又稳。
3. 何首乌——不仅“乌发”,还能“补气”
说起何首乌,大家想到的多是“养发乌发”,但其实它还有助于养血润燥、滋阴补气。尤其是制首乌,搭配粥或炖鸡时使用,有助于慢慢改善面色萎黄、疲倦乏力的状况。
4. 山药花粉——你可能只吃过山药,没吃过它的花
山药补脾、花粉养血。这一组合少见却惊艳。在古方中,山药花粉可用于气血两虚之人,尤其是女性在经期后体虚时,用来煮粥,能够起到“柔补”的作用,不燥不腻。
5. 黄精——看似普通,其实是气血“隐士”
它外形不起眼,却是古代道家养生的常用补品。黄精补脾润肺、益气养阴,适合体虚易倦、失眠健忘的人。和百合、红枣搭配炖汤,温润不上火,是慢性疲劳型体质者的“稳妥帮手”。
6. 紫玉茎——冷门却实用的南方滋养食材
在南方有一种野菜叫“紫玉茎”,味微甘,性温。当地人常将它炖汤、煲鸡,用于调理产后或久病气血亏虚者,具有补气润肤、益肝养血的食养作用。虽少见,却有其独到之处。
7. 木耳菜籽——不是木耳,却能养血补虚
木耳菜的种子,略带苦味,但内含植物雌激素样物质和微量铁元素,在传统经验中认为对补血虚、调经期状态有一定食养价值。可打粉冲服或煮粥,尤其适合女性虚弱时食用。
8. 荷叶芯——不是减肥茶,它其实在“补心血”
很多人只把荷叶当作减肥食材,却忽略了它中间那一截嫩嫩的“芯”,其实在古方中也可入药食两用,有清心安神、补心气的作用。搭配红枣炖饮,有时能改善心悸、睡不好等问题。
9. 枇杷花——不只润肺,还能温养气血
冬季开花的枇杷,花朵晒干后可入茶,在传统食疗中用于缓解久咳气虚、调理肺脾两虚型体质。很多人不知道,它的花其实也能帮你“养出红润脸色”,尤其在季节交替时节,轻补不燥。
红润气色,除了吃这些,还能更进一步
虽然以上几种食材各有千秋,但如果你追求更系统、更高效的气血调养方式,红参是不可忽视的进阶之选。在中医典籍中,红参有“益气之最”的地位,尤其适合气血两虚、体寒怕冷、易疲劳的人群。
例如,寿古堂红参片在原材上选用长白山8年以上红参,仅取营养密度最高的主干中段,切成3.0CM厚片,大片含皂苷量更集中,泡煮后释放更均匀,人体吸收效率更高。整枝红参去掉须根和边角,确保每片都是“精华本身”;再用人工低温慢烘,完整保留原参的自然成分,无糖原味,温补而不燥。这类红参片在日常养护中,往往对调理气血、增强体力、稳定状态有更显著的效果,被不少长期气虚者作为日常调养之选。
气血不是“补一次就见效”的事,更像是一场长期的身体修复。多从饮食入手,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,静下心来调养体质,才能让红润气色真正“留在脸上,稳在体内”。愿你从今天开始,不再为“脸色差、体力虚”苦恼,养出真正的元气自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