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月经总推迟,量少还色淡,经期总觉得乏力头晕?” 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 “气血不足型月经不调”。中医认为,女性以血为本,以气为用,气血是维持月经正常运行的核心 —— 血为经水之源,气能推动血行,若气血亏虚,血海不能按时充盈,便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、经量减少、色淡质稀等问题,长期还可能伴随面色苍白、手脚冰凉、心悸失眠等症状。用中医调理气血,才能从根源上改善月经不调,恢复女性生理平衡。


饮食调理是补气血的基础,需遵循 “益气养血、健脾生血” 的原则。中医推荐多吃性平味甘、能滋养气血的食材,如红枣、桂圆、黑芝麻、红豆、菠菜等,其中红枣可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搭配桂圆煮水或煮粥,适合日常食用;红豆与黑芝麻磨成粉冲服,既能补气血,又能润肠通便,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便秘。肉类中,乌鸡、牛肉、猪肝是补气血的佳品,乌鸡炖当归、黄芪汤是经典食疗方 —— 当归补血活血,黄芪益气固表,三者同炖,每周 1-2 次,能有效补充气血;猪肝富含铁质,清炒或煮汤食用,可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缺铁性贫血。需注意避免生冷寒凉食物,如冰饮、螃蟹、西瓜等,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影响气血生成,加重月经不调。


穴位调理可辅助改善气血循环,几个关键穴位能有效缓解经期不适。首先是 “三阴交穴”,位于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际,作为脾、肝、肾三经的交会穴,按摩三阴交能健脾益气、调补肝肾、养血调经,每天用拇指按揉 5 分钟,力度以酸胀为宜,经期前一周开始按摩,可减少痛经、调节经量。其次是 “足三里穴”,在小腿前外侧,犊鼻下 3 寸,胫骨前肌的外缘,作为胃经的合穴,按摩足三里能健脾和胃、益气生血,脾胃功能增强,气血生成才有源头,每天按揉 3-5 分钟,长期坚持可改善气血不足体质。此外,“关元穴” 也有调理作用,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 3 寸,前正中线上,按摩关元能温肾健脾、补益气血、调理冲任,经期后按摩可帮助恢复气血,每次按揉 5 分钟,搭配热敷效果更佳。


生活习惯调整对气血养护至关重要。中医强调 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,长期熬夜会消耗气血,因此需保证每晚 11 点前入睡,让肝脏充分休息,促进气血储存。日常避免过度劳累,尤其是经期,过度劳累会耗气伤血,加重乏力、经量减少等症状,应注意休息,适当卧床。情绪方面,中医认为 “思虑伤脾”,长期焦虑、思虑过多会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气血生成不足,日常可通过听音乐、散步、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,保持心态平和,气血才能顺畅运行。
气血不足型月经不调的调理,并非短期见效,而是需要饮食、穴位、生活习惯的长期协同。坚持中医调理方法,不仅能改善月经周期,还能提升整体气血水平,让女性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,真正实现由内而外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