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天天养生

中医 “内外合治” 护皮肤:从脏腑气血探寻肌肤健康密码

2025-10-28
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,不仅是抵御外界邪气的 “第一道屏障”,更是脏腑功能与气血状态的 “外在镜子”。在中医理论中,“有诸内必形诸外”,肌肤的干燥、瘙痒、色斑、痤疮等问题,看似是表皮病症,实则与肺、脾、肝、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。中医通过 “辨证施治”,从内调理脏腑气血,从外改善局部症状,形成 “内外合治” 的皮肤养护体系,为各类常见皮肤问题提供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。
肺主皮毛:干燥瘙痒的 “根源所在”
中医认为 “肺主皮毛”,肺的宣发功能能将气血津液输布至皮肤表层,滋养肌肤、润泽毛发;同时,肺的卫外功能可抵御风、寒、燥等外邪侵袭皮肤。若肺气虚损,宣发无力,气血津液无法濡养肌肤,易导致皮肤干燥、脱屑、瘙痒;若肺阴亏虚,津液不足,肌肤失于滋润,则会出现皮肤粗糙、干裂,尤其在秋冬干燥季节症状更明显;若外感风燥之邪,侵袭肺卫,也会引发皮肤瘙痒、泛红等 “风邪犯表” 症状。
针对肺系相关皮肤问题,中医以 “补肺益气、滋阴润燥” 为核心治法。肺气虚者可选用玉屏风散(黄芪、白术、防风)益气固表,增强肺的卫外能力,减少外邪侵袭;肺阴虚者常用沙参麦冬汤(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百合)滋阴润肺,补充肌肤所需津液;若风燥犯表引发瘙痒,可搭配消风散(荆芥、防风、蝉蜕、当归)疏风润燥、止痒。日常养护中,可多食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等润肺食材,避免过度清洁皮肤(尤其是频繁使用热水烫洗),同时用麦冬、玉竹煮水代茶饮,从内到外为肌肤补充水分。
脾失健运:痤疮、湿疹的 “内在症结
“脾主运化,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功能正常,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,濡养肌肤;若脾失健运,水湿运化失常,易滋生 “痰湿”,痰湿蕴结肌肤,再遇内热熏蒸,便会引发痤疮、湿疹、毛囊炎等问题。这类皮肤问题的典型表现为:痤疮红肿疼痛、伴有脓疱,或湿疹瘙痒剧烈、渗出明显,同时常伴随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舌苔厚腻等脾虚湿盛症状。
中医调理此类皮肤问题,关键在于 “健脾祛湿、清热化痰”。脾虚湿盛者常用参苓白术散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)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;若湿热较重,可搭配二妙散(黄柏、苍术)清热燥湿,缓解皮肤红肿、渗出。针对痤疮,中医还会根据 “痰瘀互结” 的情况,加入丹参、山楂、浙贝母等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结的药材。日常养护需注意饮食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甜腻食物(以免加重脾胃负担),可多食山药、茯苓、赤小豆、冬瓜等健脾祛湿食材,同时配合温和的皮肤清洁方式,避免挤压痤疮。
肝肾失调:色斑、暗沉的 “深层诱因”
中医认为,“肝主藏血,肾主藏精”,精血同源,共同濡养肌肤。若肝气郁结,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阻滞肌肤,易形成黄褐斑、雀斑;若肾阴亏虚,精血不足,肌肤失于滋养,则会出现皮肤暗沉、无光泽、皱纹早生;若肾阳不足,温煦无力,水湿内停,也可能导致皮肤浮肿、暗沉。
针对肝肾失调引发的皮肤问题,中医采用 “疏肝理气、滋补肝肾、活血化瘀” 的治法。肝气郁结者常用逍遥散(柴胡、当归、白芍、茯苓)疏肝解郁、养血活血,改善色斑;肾阴亏虚者选用六味地黄丸(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泽泻)滋阴补肾,为肌肤补充精血;若瘀血明显,可加入桃仁、红花、川芎等活血化瘀药材,促进气血运行,淡化色斑。日常养护中,需注意调节情绪,避免长期焦虑、抑郁(以免加重肝气郁结),保证充足睡眠(帮助肝肾精血恢复),可多食黑芝麻、枸杞、桑葚、核桃等滋补肝肾的食材,同时做好皮肤防晒(避免紫外线加重色斑)。
中医皮肤养护的 “整体思维”
中医调理皮肤问题,始终遵循 “整体观念”,不局限于局部治疗,而是从调理脏腑功能、改善气血运行入手,实现 “标本兼治”。同时,中医强调 “治未病”,日常养护需注意:一是顺应季节变化,春季防风邪,夏季防湿热,秋季防燥邪,冬季防寒邪;二是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(以免损伤肝肾精血);三是注重情绪调节,避免肝气郁结;四是合理饮食,根据体质选择适宜食材,避免加重脏腑负担。
皮肤的健康状态,是身体内部脏腑气血平衡的 “外在体现”。中医通过 “内外合治” 的方法,从根源调理脏腑功能、改善气血运行,不仅能解决皮肤表面的问题,更能提升整体体质,让肌肤呈现由内而外的健康光泽。这种 “以人为本、整体调理” 的皮肤养护智慧,在当代护肤领域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最新文章

中医谈皮肤健康:从内调外养破解常见皮肤问题

皮肤

 

阅读15086

中医解析慢性前列腺炎:分型调理,守护男性泌尿生殖健康 !

男科

 

阅读16932

中医视角下的月经不调:从根源调理女性生理平衡

妇科

 

阅读13501

药食同源:藏在日常饮食里的中医养生智慧

中医

 

阅读12912

中医辨证施治:个体化诊疗的智慧结晶

中医

 

阅读16215

京ICP备2021035205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