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。“基孔肯雅” 一词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,意为 “弯曲”,形象地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常出现的关节剧烈疼痛、肢体弯曲的典型症状。
这种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,1952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,此后在非洲、亚洲、欧洲等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暴发流行。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,这两种蚊子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,也是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,这使得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地域重叠性和相似的传播条件。

感染基孔肯雅热后,潜伏期一般为 2-12 天,多数患者会突然发病,主要症状包括高热(体温可达 39℃以上)、关节疼痛(多为对称性,累及手、腕、踝、膝等多个关节,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,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),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、肌肉疼痛、皮疹(多为斑丘疹,分布于躯干和四肢)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数周内逐渐缓解,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关节疼痛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,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,甚至引发并发症。
目前,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,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,包括卧床休息、补充水分、使用退烧药和止痛药缓解症状等。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做好防蚊灭蚊工作,如清除蚊虫滋生地(积水容器等)、使用蚊帐、蚊香、驱蚊剂等防蚊用品,避免被蚊子叮咬。
由于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登革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相似,在诊断时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、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(如病毒核酸检测、抗体检测等)进行鉴别诊断。

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,做好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,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:
一、清除蚊虫滋生地,让蚊子 “无家可归”
蚊子的幼虫离不开积水,及时清除各类积水能从源头减少蚊虫数量:
- 翻盆倒罐:清理房前屋后、阳台窗台的饮料罐、食品盒、玻璃瓶、水桶、花盆托盘等容器,避免积水;暂时不用的容器可倒置存放。
- 植物养护:水生植物(如富贵竹、绿萝等)需每周换水洗瓶,避免瓶内积水;花盆底盘的积水要及时倒掉,保持干燥。
- 设备清理:定期检查空调外机托盘、饮水机接水盘等,及时清除积水,防止蚊虫在此产卵。
- 环境整治:用泥土或沙子填塞竹筒、树洞等易积水的缝隙;废弃轮胎需打孔排水或遮盖严实,避免雨水积存。
二、做好个人防护,筑牢 “物理屏障”
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,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:

- 居家防护:安装合格的纱窗、纱门,阻挡蚊子进入室内;夜间睡觉时使用蚊帐,尤其适合老人、儿童等群体。
- 室内灭蚊:发现室内有蚊子时,可使用正规厂家生产、有合格证的杀虫气雾剂、蚊香、灭蚊片等,或用电蚊拍直接杀灭成蚊。
- 户外防护: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上衣和长裤,减少皮肤暴露;在裸露的皮肤或衣物上涂抹正规驱蚊剂(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等成分),注意按照说明书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