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基因对吃饭时间影响不小,是不是就只能 “听天由命” 了?并非如此。研究指出,把热量摄入的重点移到 earlier 时段,可能改善代谢健康,而且有一些更易坚持的方法:
1.瞄准 “昼夜热量中点”
试着让一天中一半的热量在下午 3 点前吃完(普通人平均 CCM 为 15:51,越早越好)。比如早餐多吃蛋白质和粗粮,晚餐减少主食比例。
2. 固定晚餐时间,比早餐更容易调整
由于晚餐时间的遗传率较低(29.3%),比起强迫自己早起吃早餐,先固定晚餐在睡前 3 小时完成(比如 21 点前吃完),更容易坚持且效果显著。
3. 别忽视 “吃饭频率”
研究发现,每天吃饭次数与腰围相关(β=0.222,p=0.036)。避免频繁加餐,保持 3-5 小时的空腹间隔,可能更有利于代谢稳定。
结语:顺时吃饭,给身体 “减负”
这项研究告诉我们:健康饮食不仅要 “吃什么”,更要 “什么时候吃”。哪怕基因让你偏爱晚吃,试着把晚餐提前一点点、早餐多吃一点点,都可能帮胰岛素 “减负”。
毕竟,最好的养生,或许就是让吃饭时间跟上身体的 “生物钟节奏”。从今天起,不妨先看看自己的 CCM 是几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