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天天养生

气血双补:藏在日常里的养生智慧

2025-08-08
中医常说 “气血为生命之基”,气血充盈则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,气血不足则易出现乏力、失眠、面色萎黄等问题。尤其对女性而言,经期、生育等生理特点更易导致气血耗损,补气血需贯穿一生。其实不必依赖名贵药材,寻常食材与生活习惯中,藏着最稳妥的气血养护之道。
三餐里的 “造血工厂”
早餐一碗红枣小米粥是补气血的起点。取小米 50 克、红枣 5 颗(掰开去核)、桂圆 3 颗,慢火熬至黏稠,晨起空腹食用。小米健脾养胃,为气血生化提供 “原料车间”;红枣被《本草纲目》称为 “脾之果”,能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;桂圆则是 “南方人参”,可补心脾、益气血,三者搭配适合秋冬早晨温补。
午餐不妨试试当归黄芪乌鸡汤。乌鸡半只焯水后,与当归 5 克、黄芪 10 克、枸杞 15 克同炖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 1 小时,加盐调味即可。乌鸡性平味甘,含丰富铁元素,是补血佳品;当归活血养血,黄芪补气升阳,“气行则血行”,二者搭配实现 “气血同补”。需注意当归略带药味,用量不宜过多,以免影响食欲。
晚餐可选择菠菜猪肝汤。猪肝切片用清水浸泡去血水,菠菜焯水去草酸,二者同煮 5 分钟,加少许姜丝去腥。猪肝含铁量极高,能改善缺铁性贫血;菠菜富含叶酸,促进血红蛋白合成,这道汤品尤其适合经期后女性食用,但每周 1-2 次即可,避免胆固醇摄入过量。
气血最怕的 “隐形杀手”
熬夜是气血的头号天敌。晚上 11 点至凌晨 3 点是肝血修复的关键时段,长期熬夜会导致 “肝不藏血”,晨起易头晕目眩。建议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,用热水泡脚 15 分钟(水温 40℃左右),水中加 3 片生姜、10 粒花椒,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气血归于脏腑。
久坐不动会让气血瘀滞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 “气血以流为顺”,每天抽 10 分钟做 “八段锦” 中的 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 动作,通过拉伸经络促进气血运行。办公间隙起身活动时,可轻拍大腿内侧(肝经循行处),每次 3 分钟,改善下肢气血不畅。
过度节食会掏空气血。许多女性为减肥减少主食摄入,却不知脾胃缺乏谷物滋养会导致 “气血生化无源”。每日需保证 150 克以上主食,可在米饭中加红豆、黑豆等杂豆,既补充能量又增加植物蛋白,让气血生成有充足 “燃料”。
不同体质的补气血方案
气虚者(易疲劳、说话声低)可在食疗中加黄芪、党参;血虚者(面色苍白、月经量少)侧重红枣、桑葚;气血两虚者(既有乏力又有头晕)则需 “气血双补”,可饮用红糖枸杞茶:红糖 10 克、枸杞 10 克用温水冲泡,晨起饮用,红糖性温补血,枸杞平补肝肾,适合日常调理。
补气血切忌 “急功近利”,需像煲汤般 “慢火细熬”。当三餐有温度,作息有规律,情绪少波动,气血自会如春日溪流般缓缓充盈,由内而外滋养出健康气色。正如中医所言:“养生之道,莫先于食与眠”,最珍贵的滋补,往往就藏在一粥一饭、一眠一觉的寻常日子里。

最新文章

男生洗澡时要注意这几点,否则健康容易出问题

男科

 

阅读14200

月经迟迟不来又没怀孕的原因有哪些?

妇科

 

阅读17110

抗精子抗体对人工授精有影响吗?

妇科

 

阅读13543

立秋养生:滋阴润燥、健脾益胃、适当进补

中医

 

阅读13242

“寒包火”感冒正悄然来袭,注意警惕!

中医

 

阅读14939

京ICP备2021035205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