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季节交替,气温忽冷忽热,一种被称为 “寒包火” 的感冒正悄然在人群中蔓延,因其症状特殊且容易被误判,需要大家格外警惕。
所谓“寒包火”,是中医对一种特殊外感病症的形象描述。清代医书《医学心悟》就曾记载:“热在内而寒在外,谚云寒包火是也。”这种感冒的典型特点是身体内部“热象”与外部“寒象”并存:明明感到怕冷、肌肉酸痛,仿佛寒气裹身,但又同时出现喉咙干痛似刀割、口渴想喝水、大便干结等明显的“上火”症状。

“寒包火” 感冒并非单纯的风寒或风热感冒,而是体内本就有积热,又遭遇外界风寒侵袭,形成 “外寒内热” 的复杂状态。这与当下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,白天可能阳光明媚、气温偏高,人们穿着单薄,身体易因燥热积累火气;到了夜晚或清晨,气温骤降,寒风侵袭,体表受邪,就容易引发这种感冒。
其症状表现也颇具迷惑性。患者往往会出现怕冷、鼻塞、流清涕等类似风寒感冒的症状,但同时又伴有咽喉肿痛、口干舌燥、咳嗽黄痰、便秘等内热症状。这种内外交织的不适感,比普通感冒更让人难受,若不及时对症处理,还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。


想要预防 “寒包火” 感冒,关键在于调和体内阴阳、顺应外界气候。日常要注意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,避免白天受热、夜晚受寒。饮食上需格外注意,少吃辛辣、油炸、甜腻等易生内热的食物,多吃清热润燥的蔬果,如梨、冬瓜、银耳等,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量,促进体内热气排出。此外,适当运动能增强体质,提高身体对温差的适应能力,但要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时直接吹风,以免寒气入侵。


若不慎患上 “寒包火” 感冒,切勿盲目用药。不能单纯使用散寒的药物,否则可能加重内热;也不能只清热,以免寒气郁积体内。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既能解表散寒,又能清泻内热的药物,同时配合多喝温水、清淡饮食、保证休息等方式,帮助身体尽快恢复平衡。
眼下正是 “寒包火” 感冒的高发期,大家要提高警惕,从生活细节入手做好防护。一旦出现相关症状,及时辨别、科学应对,才能让身体尽快摆脱不适,健康度过季节交替的关键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