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时节,暑气渐消,秋意渐浓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,阴气逐渐增长。此时养生需顺应季节变化,围绕 “滋阴润燥”“健脾益胃”“适当进补” 三大要点调理身心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

滋阴润燥是立秋养生的首要任务。经历了一个夏天的酷暑炙烤,人体津液消耗较大,秋季气候干燥,更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涩、干咳少痰等 “秋燥” 症状。饮食上可多摄入滋阴润肺的食材,如梨能润肺止咳,可生食或煮梨水饮用;银耳被誉为 “平民燕窝”,与百合、莲子同炖,既能滋阴润燥,又能安神养心;蜂蜜味甘性平,每日用温水冲服,可润肠通便、滋养肌肤。此外,秋季还需重视补水,少量多次饮用温水,避免饮用过浓的茶水或含糖饮料,同时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,保持空气湿度在 40%~60% 之间,缓解燥邪对呼吸道的刺激。


健脾益胃需贯穿立秋前后。夏季人们常贪凉食冷,脾胃功能易受损伤,而秋季是消化吸收的关键时期,脾胃虚弱则无法很好地运化营养。此时应减少生冷食物摄入,避免加重脾胃负担,可适当食用山药、南瓜、小米等健脾食材。山药既可炒食又可煮粥,能补脾气、益胃阴;南瓜富含果胶,能保护胃黏膜,搭配小米熬粥,软糯易消化,是调理脾胃的佳品。同时,立秋后饮食宜 “温软淡素”,避免暴饮暴食,晚餐不宜过饱,可采用 “少食多餐” 的方式,让脾胃在舒适的状态下逐渐恢复功能。
适当进补要讲究 “循序渐进”。立秋后民间有 “贴秋膘” 的习俗,但此时进补并非盲目大鱼大肉,而是要根据个人体质 “辨证施补”。体质虚弱者可先从 “清补” 入手,用百合、莲子、瘦肉等食材煲汤,既能补充营养,又不滋腻碍胃;气血不足的人群可适量食用红枣、桂圆、黑芝麻等温补食物,红枣与粳米同煮成粥,既能补气又能养血;而湿热体质者则需先清热利湿,可食用绿豆、冬瓜等食材,待体内湿热消退后再循序渐进进补。此外,进补需与运动相结合,秋季可选择散步、太极拳、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,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脾胃对营养的吸收利用。


立秋养生关键在 “收” 与 “养”,既要顺应自然收敛阳气,又要滋养体内阴液。把握好滋阴润燥、健脾益胃、适当进补的要点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与作息,才能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季节里保持身心平衡,安然迎接深秋的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