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膀胱炎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,严重时可能伴随血尿或下腹部疼痛。其发病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,了解这些诱因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干预。
细菌逆行感染:最主要的致病源头
绝大多数急性膀胱炎由细菌逆行入侵引起,其中大肠杆菌最为常见,占所有病例的 70% 以上。这些细菌通常寄生在肠道或会阴部,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,可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。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(约 3-5 厘米),且距离肛门较近,细菌更容易 “乘虚而入”,因此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。性生活是常见的诱因之一,过程中可能将会阴部细菌挤压进尿道;此外,不注意外阴卫生、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等,也会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风险。


生理结构与激素变化:特殊时期的脆弱性
女性在妊娠期、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更易患急性膀胱炎。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膀胱,导致尿液排出不畅,残余尿量增加,为细菌繁殖提供了 “温床”;同时,孕期激素变化会使尿道黏膜防御力下降,细菌更易黏附定植。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,尿道和膀胱黏膜变薄,局部抵抗力减弱,也会增加感染几率。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,可能导致尿路梗阻,尿液潴留引发膀胱炎。


不良生活习惯:诱发感染的隐形推手
长期憋尿是引发急性膀胱炎的重要诱因。膀胱过度充盈时,黏膜血管受压,局部抵抗力下降,细菌易大量繁殖;同时,尿液长时间停留会使细菌有更多时间侵入膀胱组织。此外,饮水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,排尿次数减少,无法及时冲刷尿道内的细菌,增加感染风险。久坐、穿过紧不透气的内裤等习惯,会使会阴部温度和湿度升高,利于细菌滋生,间接诱发膀胱炎。


医源性因素:诊疗操作的潜在风险
某些医疗操作可能破坏尿路的自然防御屏障,引发急性膀胱炎。例如导尿术,若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,或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,细菌可沿导管进入膀胱;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也可能将外界细菌带入膀胱。此外,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,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,导致耐药菌滋生,增加膀胱炎的发病几率。
急性膀胱炎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细菌感染是核心,而生理结构、生活习惯、医疗操作等则是重要的诱发条件。日常生活中,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、多喝水、不憋尿、避免久坐,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。一旦出现尿路刺激症状,应及时就医,通过尿常规、尿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因,尽早规范治疗,防止病情迁延或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