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相较于其他人群,确实更容易感染艾滋病,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:
- 特殊的性行为方式:男男同性性行为中,肛交是较为常见的方式。与阴道黏膜相比,直肠黏膜十分脆弱,肛交过程中,在缺乏足够润滑的情况下,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、破裂,出现微小创口。而艾滋病病毒(HIV)可通过这些破损处,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,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。据相关研究,在无保护的性行为里,男男同性性行为中接受方单次感染艾滋病的概率约为 0.5%-3.0% ,远高于异性性行为中女性感染男性的约 0.08% 以及男性感染女性的 0.13%-0.27%。同时,直肠内呈弱碱性环境,这种环境更适宜艾滋病病毒存活与繁殖,进一步提升了感染几率。此外,精液中艾滋病病毒含量本身就较高,肛交时又存在精液与直肠黏膜的直接接触,使得病毒传播的机会大幅增加。
- 性伴侣情况:部分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存在性伴侣数量较多且更换频繁的现象。拥有多个性伴侣,意味着接触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可能性显著增大。每增加一个新的性伴侣,就如同多打开了一扇感染风险的 “门”。相关调查显示,有超过 40% 的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在过去一年中拥有超过两个性伴侣。在这样复杂的性伴侣关系网络里,一旦有一人感染艾滋病病毒,就很容易在群体内快速传播。
- 安全防护意识不足:一方面,部分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安全性行为的严重后果,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、危害认识不够深入,缺乏主动预防的意识,在性行为中常常不使用安全套。另一方面,受 “男性之间不会怀孕” 观念的影响,一些人觉得无需采取避孕措施,进而忽视了使用安全套对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重要作用。据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,仅有 60% 的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,而能每次性行为都坚持使用的人群比例更低。
- 社会环境因素:社会上对同性性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与歧视,这种氛围使得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面临较大心理压力,他们可能会选择隐瞒自己的性取向。这导致他们难以获取专业、有效的艾滋病防治信息,也对参与相关检测、咨询和治疗存在顾虑。例如,部分已婚的男男同性性行为者,由于担心身份暴露,检测比例更低。在日常工作中,常发现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确诊艾滋病时,CD4+T 淋巴细胞计数竟不足 10 个 /μL,这提示其感染时间可能长达 3-5 年,却一直未察觉,在此期间,又可能因不知情而造成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。
- 物质滥用影响:部分男男同性性行为群体中存在 “RUSH”(“激动”)等非法助兴剂以及新型毒品的滥用现象。这些物质会影响人的判断力与自控力,使人在性行为中更容易做出冒险、冲动的举动,比如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,从而增加了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。
若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发生了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,且不确定对方健康状况,可在 72 小时内服用 PEP(暴露后预防药物),并连续服用 28 天,能将感染率降低 80% 以上 。同时,加强性健康教育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、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等,都是预防艾滋病在该群体中传播的有效手段。